close


對於京都塔的存在,一直存在著贊否兩論.文中說到對於外國人來說,一出京都車站後第一眼看到的京都居然是「京都塔」這樣「近代」的建築,對日本wabisabi=京都 的印象產生落差, 更別提這鶴立雞群的京都塔對於景觀整體的破壞. 而另一方面, 幾位日本學者則說, 「京都雖然寺廟的印象很強烈,但近代建築也存在不少.如此和洋混合的景觀其實才是最京都的」,「在這寂靜的宗教都市裡漂浮的白塔,就如同有著柳腰的白美人般」. 反映著贊否兩論. 就我個人的經驗, 朋友來京都多半對於京都塔都沒有好感, 認為這建築破壞了京都的天際線. 

但是破壞京都天際線的又何止京都塔? 從八條烏丸沿線起的高樓, 四條河原町的商業霓虹, 難道這些就不破壞京都的美?京都塔的建立, 我認為是這個古老城市還活著的一種證明. 對於京都塔的指摘, 莫非在於那不「京都」的外觀. 試想若京都塔設計成一木構巨大重塔, 那是否就對景觀不造成威脅了?來京都的多數人們期待的, 正是搭jr從大阪進京都時看到那東福寺五重塔的時刻吧?但難道這就是京都? 若進一步想, 景觀的成立不正是一種時間堆疊的過程, 當景觀停在某一個時代時, 那景觀就成為布景, 京都整個城市就成為太秦映畫村的延伸. 「保存」只是一種消極的作為. 

當然, 都市發展與景觀保存總是兩難, 而在有著嚴謹的都市景觀條例的京都, 某種程度上是取得平衡的. 我認為不僅是如京都般的古都, 或是年輕都市如臺北, 對於「景觀」的焦點或許應該放在未來, 而非過去. 但這需要的不是「建築形式」, 而是「建築意識」. 「意識」進而形成「制度」. 以京都為例, 景觀條例制度確實嚴格, 但京都人對京都有一份感情, 有一種意識, 所以制度的規範並非只是綁手綁腳的法令, 更是居民願意對城市盡的一份責任. 反過來說, 臺北人, 我們對臺北這個城市是否存有意識?是否願意盡點責任?願意放棄一些個人生活上的不便利, 換得城市的美? 

(附註)京都塔是由分離派成員山田守於1964年所設計的遺世作品. 據說概念來自於海上的燈塔. 對於盆地的京都何來燈塔的概念?是許多人直覺的問題. 我不禁想起前一陣子研究京都的權威之一, 京大名譽教授高橋先生的演講. 他提到若從景觀設計來看, 太古的京都有可能是一片海, 北面幾座山提供了城市的定位, 進而形成原始的京都. 現在回頭想想山田的想像, 似乎不謀而合. 此外, 對於都市景觀, 在建築論的分野習慣用「風景(fukei)」這一詞, 風景是跨越時代, 跨越物質世界的一種概念. 本研究室的田路先生將「風景」進一步的以英文的「vision」為旁註. 風景包含了過去, 更是對未來的想像. 這個觀點我認為是值得留意的部分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布丁 的頭像
    布丁

    ROOM-K 建築研究室

    布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